






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
遗址或为等级较高官署建筑
从五代时期的“冶有银铁”,到北宋官方设置铁场,再到宋元时期官办和民办冶铁业繁荣共存……以下草埔冶铁遗址为代表的安溪“青阳铁场”,见证了安溪冶铁千年的辉煌历史,揭开宋元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神秘面纱。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国内首个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遗址。”安溪县博物馆馆长易曙峰介绍,宋元时期,以安溪下草埔遗址为代表的冶铁作坊,与晋江下游的冶炼铸造作坊共同构成了泉州完整的冶铁业生产链,各种铁产品从这里出发,“远泛藩国”,销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冶铁遗址山间藏
见证古代中国先进技术
循着蜿蜒山路,高高的古矿洞和山间古道下方,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仿若点缀在一片绿色地毯间。夏日炎炎,第三期的考古挖掘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遗址东高西低,保护棚依山势而建,形成了坐东朝西的多级台地。
拾级而上,由炉渣、矿石、碎陶瓷片堆叠硬化而成的活动面,大约形成于宋元时期,是当时工人们的活动场所。平整开阔的活动面向东处,层级分明的台地上,经考古挖掘,清晰可见6座冶铁炉遗址和3处房址遗址。其中,不少冶铁炉型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
驻守考古现场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李佳胜介绍,6座冶炼炉中,有依傍山坡修筑的冶炼块炼铁小高炉;有规模更大、多次修缮重建的竖炉;有锻炉,锻炉周边遴选获得锻造剥片;有原为南宋中期的冶铁炉,南宋末至元代被改造成灶。
整个遗址核心区域大约5000平方米,目前挖掘约2000平方米。遗址不仅包括一处冶铁遗迹,还涵盖了在冶铁遗迹周边的一古矿洞、一段古道,以及一处青阳余氏家族的祖屋遗址和一座冶炼提供薪材的山地。
从遗址处找到的石堆、池塘、护坡、炉、房址、地面、小丘及众多板结层等遗迹中,考古专家们推断,此地集中冶铁的时间大概是在宋元时期,当时此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冶铁生产体系,块炼铁技术与生铁冶炼技术并存。
现有考古挖掘成果可见,安溪青阳下草埔是国内首个科学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和生铁冶炼并存的遗址,其冶铁活跃于宋元时期,遗址清晰地展现了“采矿—冶炼—锻造”系列冶铁手工业的上游环节。
冶铁炉窑遍布村庄
能工巧匠八方齐聚
翻阅史籍,安溪于五代后周置县,“冶有银铁”是置县主要原因之一。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官方于安溪设置青阳铁场,由此开启了“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冶铁盛景。
青阳铁场的选址,体现了先民在处理人地关系上的超常智慧。若论发展冶铁业的条件,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可谓占尽“天时地利”——
这里的矿藏种类多、储量大,为下草埔冶铁创作提供绝好条件;地处泉州五阆山脉,茂密的森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燃料;北高西低、东西向夹的地势,使下草埔犹如天然的“鼓风机”;地处内外安溪结合处,从下草埔可抄山道抵达临近的渡口,将铁产品经由水路抵达泉州港,再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菲律宾、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丰富的物产资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强大的生产力,为安溪冶铁业提供贸易输出的原动力,彼时安溪冶铁业已成气候,官办和民办铁场共存。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西北甘肃、东南泉郡,皆锭铁之薮也”,“东南泉郡”指的是泉州,而安溪是泉州境内最大的铁矿与冶铁地。
得天独厚的冶炼场,吸引了许多能工巧匠从四面八方聚集青阳。翻开安溪青阳的历史会发现,青洋村炼铁炉窑曾多达上百处,环抱村庄的后山遗留多处古矿井。人们从四周近山开采出铁矿石,从山林运来木柴,铁炉里炉火正旺,工匠们叮当敲锤声绵延不绝,四溅的火星映红了安溪的天空,他们聚居于此,不仅形成“吴坪尾”“许厝垵”等角落,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盛,安溪青阳铁场的铁产品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易曙峰说,宋代泉州最主要的铁产地包括安溪青阳铁场、永春倚洋铁场、德化赤水铁场,其中青阳铁场税收远高于其他两处,且在税务上具有独立于安溪县的独特地位。
淌过时光之河,安溪青阳下草埔的冶铁工匠们,以先进的人地关系处理技术,让这近5000平方米的山丘上持续了近500年的冶炼作业,也让安溪青阳铁场这一官办铁场,在冶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独特板结层现象
系国际上首次发现
明代以后,安溪的冶铁业逐渐由青阳铁场转移到感德、湖头等地。昔日的铁场一度沦为荒芜的梯田。201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团队的到来,让这一处曾荣光无限的铁场再现于世人面前。
2019年10月起,在国家文物局统筹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安溪县博物馆对下草埔冶铁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同时对遗址周边的古矿洞、古道、冶铁遗址、墓葬、余氏祖厝遗址等展开调查。
“下草埔冶铁遗址发现系列重要遗迹,包括6座冶铁炉、3处房址、多个活动面、护坡、池塘、小丘、板结层及石堆,与冶铁有关的遗迹年代集中于宋元时期。”自进驻安溪青洋村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李佳胜扎根考古一线,在历时一年半、前后共三期的考古发掘中,他参与并见证了下草埔冶铁遗址每一个重要瞬间。
遗址出土物包括钱币、金属器、陶瓷、冶炼遗物、石块等五大类。考古现场发现“祥符元宝”“皇宋元宝”“熙宁通宝”等钱币,均铸造于11世纪初期;金属器分为铁制品和铜制品,铁钉是遗址目前仅见的经锻打铁制品之一,还有铁片、铁块等块炼铁粗加工产品,是遗址性质的直接证据;出土的陶瓷器,年代集中在南宋中晚期至元代,多为日用生活器具,以安溪窑产品为主,并兼有德化、磁灶、建窑等窑口产品,部分器物上保存有墨书题记,如“吴”“朱”“庄”之类,或为冶铁工匠的姓氏;冶炼遗物包括炉渣、矿石、烧土、炉衬四类,以炉渣数量最丰富。此外,遗址还挖掘出了莲瓣纹瓦当、大量筒瓦及其他建筑构件,许多构件表明,遗址等级较高,或为官署建筑。
“下草埔冶铁遗址是个同时冶炼熟铁(块炼铁)、生铁、钢的古冶炼场,展现了宋元中国东南地区冶铁手工业遗址的独特面貌,是宋代经济史、手工业技术史、海洋贸易史的重要发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教授沈睿文认为,以该遗址为代表的安溪宋元冶铁遗址,普遍存在板结层的独特现象,具有典型的地方特点,这种技术在国际上还是首次发现。